关键字:
栏目首页 弦乐知识 键盘乐知识 吹奏乐知识 打击乐知识 声乐知识 舞蹈知识

当前位置:中国网上音乐学院>>教与学>>小提琴教学知识>>正文

林耀基小提琴教学用力与放松的关系

2019/12/9 15:42:18.www.cn010w.com.点击:2955次

      过去马思聪先生教学爱用“重量”一词,是为了学生避开“压力”、“用力”等词可能引起的肌肉紧张,在教学上是行之有效的。但小提琴是身外之物,只要把琴、弓拿起来,总有一组以上的肌肉要收缩,这就是用力。林耀基认为最重要的是“永远别用多余的力”,或是说“不断去掉多余的用力”,采取“减”的方针。 
      所谓“去掉多余的用力”,其实是一个如何控制和恰当利用弓子和手的自身重量的问题。为此他编了一个口诀:“手放弓上,弓放弦上,重量多少?一加一等于二,弓被抓紧,弓弦分家,重量多少?一减一减等于零。” 
      弓子的重量,称起来是个常数,实际上在运弓时是个弯数,在弓子的各个部位,弦所承受的压力是不相同的,弓根“重”,弓尖“轻”。为求得运弓时弓子各部位对弦的压力保持重心到弓根则小指逐渐加力,以拇指与中指的“环”作为支点,逐渐减去弓的重量。所以,“手的重量”也不是指任何时候都把整个右手的全部重量放到弓子上去,大部分时候是挂在肩膀(肩胛骨)上的。双肩有如水塔,储存着随时可以流出的“水”。手上有个“水龙头”,可以通过食指开大或通过小指关小(乃至负值)。而这个开与关的动作有时是可以在运弓的过程中利用前臂的转动来完成的,这就叫“在变化中求得稳定”。如果要加大力度,那么,“弓放弦上,手放弓上”,在单纯的弓子重量的基础上适当加上手的重量(即“一加一等于二”)就行了。这是最省力同时也是最放松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手“抓”弓,使弓弦分家,即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上提,使手的力量与弓子的重量互相抵消(即“一减一等于零”),而又去追求“二”的力度和效果,就必然用了“多余的力”,用多余的力就是紧张! 
       这个“去掉多余”的道理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雕塑大师罗丹的故事。有一次,罗丹的崇拜者们问他:“您创造出这么优秀的艺术品到底有什么绝招?可否透露一二?”时,他说:“我不过是把那些多余的部分去掉而已。”好一个“而已”!那得有多高的天分,流多少汗水呀! 
林耀基认为:“越是音乐感好的人,越要注意放松,因为这种人往往爱“用感情代替政策”,一旦心血来潮,就“企图用不正当手段来表达他们的目的”。所以,他常常告诫这种学生:“热一分,需冷静两分,放松三分。”所谓“宁见不足,毋使有余”。 
      在演奏中的所谓“放松”,必须是运动过程中找到的,是与“用力”相互交替和相互依存的有价值的放松,而不是睡觉式的绝对放松。 
      关于用力与放松相互交替的问题,我们再举一个实例来详细研究。比如,演奏克莱斯勒的《前奏与快板》开始部分那一连串的带重音记号的四分音符时,从弓子放在弦上进行准备动作到弓子开动这一瞬间,是重量的集合点(或凝聚点),即所谓“抓弦”,这时弓子是静的;集合后,手要马上放松,接着横向用力的瞬间爆发出一个极大的加速度(冲刺),这是“动”;之后又马上放松,弓子呈自然滑翔状态。由于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所以发动时用力较多,发动后,摩擦减少,就开始滑翔。在滑翔过程中,能量逐渐消耗,弓速逐渐缓慢,音量逐渐衰减,好像钟声的余音。然后准备重新集合进行第二个冲刺。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踢球,球放在地上,想好目标,一脚踢出去就不再管它了,管也没用,只能让它自身去运行(滑翔),这时踢球的腿得马上放松。 
       打兵乓球也是,不论长抽短吊,还是打弧旋球,只能打一下,就得马上放肌肉,并准备接下一个球。如果打两下,就犯规了。弓子好比球,手推一下,弓子自己就走了,所谓“一次用力九下松”。 
      再举擀饺子皮为例:面揉好了后,先做成一个个小团放在案桌上,好比弓子抓弦时力量集中;然后将面团一擀,它就摊开成薄片,好比弓子一走(滑翔),弓对弦的压力就分散了。这里所谓集合的“点”不是压死它,而是一个出发点(即“起奏”),这个出发点要很干净。当你练习的时候,这个“点”的时间(冲刺的准备时间)要相对地长些。而弱奏的哪怕再轻,也要有集合点,否则声音立不起来,就像牵牛牵住牛鼻子一样。 
     演奏顿弓(Martele)和连顿弓(Staccato)的道理与此相同。 
      演奏三个音一起响的和弦也和演奏重音的过程类似,把弓子放在靠近指板处,用弓子的重量加上手的重量把三条弦压平,这就是集中,然后放松,冲刺,滑翔。当然弓子运行的过程中力度也可以有别的变化,例如保持或增大音量等,可以根据弓速选择恰当的接触点,同时调整手臂的重量。三齐音响的短和弦有时还可以用另一种奏法,即把弓子放松地从空中掉下去,产生很清脆的声音。这时垂直力量与横向力量也有一个集合点——同时也是转折点,弓子一接触弦,垂直力马上变成横向力,紧接着是滑翔。 
      现在我们视线转向左手,同样可以发现在转换把动作中也存在准备、发动和滑翔三个步骤。再看揉弦更能体现“在运动过程中找到的,与用力相互交替、相互依存的放松”。揉弦时的腕关节,特别是指尖关节的角度,必须不断变化;没有这个变化,就无法找到放松的感觉,按弦将按得太死太紧,发出来的音响必然是紧的或痉挛式的。 
      上述这种在运动过程中去认识用力与放松的相互关系的观点,也是林耀基在教学思想上的明显特征。

更多>>小提琴相关推荐: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法广告服务友情链接付款方式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学院客服:在线客服点这里  家教专员1:业务咨询点这里  家教专员2:业务咨询点这里  学院业务:业务咨询点这里

电话: 17701034448 邮箱: cn010w@163.com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京ICP备09108194号-3

Copyright©2006-2021 www.cn010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714号

收缩

学院网在线客服

  • 学院客服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学院客服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学院客服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学院客服四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177010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