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史特劳斯歌剧家
2020/5/22 14:43:31www.cn010w.com点击:4166次
因家庭環境的關係,自幼學習音樂,隨後拜宮廷樂長麥耶為師,16 時作品就被公開演奏。
早期風格傾向於古典及浪漫樂派,1886 年和俄國指揮兼作曲家李特交往,受其影響開始深入研究李斯特和白遼士的作品,並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由於畢羅的關係,對他後來的指揮活動有很大的啟示與幫助。而與華格納的姪女莉特結婚後,加上平日的耳濡目染,逐漸感染了華格納的風格。
理查‧史特勞斯生於慕尼黑,其父親是個法國號演奏家,給了他一個很好的音樂環境,自六歲起就開始學習鋼琴、小提琴、音樂理論與作曲。理查‧史特勞斯中斷大學生涯前,尚未看出他有任何作曲的天份。
1885年,二十一歲的他前往邁寧根擔任助理指揮,開始從事指揮工作;隔年他升任首席指揮。在當地一位小提琴家影響下,理查‧史特勞斯開始從事創作,以交響詩《義大利之行》引起大眾注意,從此他開始創作交響詩。
1890年左右,理查‧史特勞斯以兩首交響詩《唐璜》、《死與變容》成名。首部成熟的交響詩《唐璜》,以澎湃的氣勢、清新流暢的弦律栩栩如生的描繪唐璜的幾次豔遇與死於決鬥的場景。《死與變容》這部帶有些哲理性與描繪性的交響詩,音樂充滿熱情,不似標題那般嚴肅。理查‧史特勞斯後期交響詩作品更為精緻,以《唐吉軻德》與《英雄生涯》為代表。
以交響詩成名後,理查‧史特勞斯轉而嘗試創作歌劇。前二部歌劇作品《莎樂美》及《埃萊特克拉》都引起很大的爭議,前者採用王爾德話劇的德文本為劇本,情節大膽、音樂充滿肉慾,音樂雖以強烈的節奏感與豐富的色彩吸引聽眾,不過劇情卻仍嚇到當時的民眾;後者則由劇作家霍夫曼撰寫劇本,音樂與《莎樂美》一樣,直接地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劇情緊湊且具有壓迫感,深深抓住觀眾的心。
理查‧史特勞斯與霍夫曼繼續合作,但開始改變風格,作品有重大的改變。1910年推出由霍夫曼所寫的劇本--歌劇《玫瑰騎士》是他倆合作的首部喜劇作品,音樂不似前兩部作品複雜,十分自然,推出後受到熱烈的迴響。同類型風格的歌劇還有獨幕歌劇《阿理阿德涅在納克索斯》、《阿拉貝拉》、《沈默的女人》。
1930年代後,理查‧史特勞斯開始尋求較為平靜的生活,他繼續從事指揮的工作,卻因後來納粹事件,讓他無法與他的猶太人編劇繼續合作,讓他頗為沮喪。二次大戰期間,他與納粹支持者處的水火不容,還必須保護他的猶太媳婦。當他的劇院因德軍撤退被燒毀時,理查‧史特勞斯譜寫一首由二十三把絃樂器所構成的弦樂曲《變形》,算是哀悼所有在戰爭中失去的一切吧。最後一首作品《四首最後的歌》於戰後發表,曲中傳達一種寧靜、溫柔、信心、聽從天命的情境。
理查‧史特勞斯於1949年過世。